选购翡翠时,大多翠友更倾向于选择“种老”的翡翠,而不大乐见“种嫩”的翡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翡翠为何会存在“种老”“种嫩”的界定呢?
▲ 天然A货翡翠
其实,关于翡翠“种老”“种嫩”的区别,相信前面关注翡翠变种的问题时,大家就都有所了解了吧——
▲ 天然A货翡翠
所谓“种老”翡翠,通常密度大,水头足,抗磨性强,不易变种,价值高;而“种嫩”翡翠则恰恰相反,其自身晶体颗粒往往比较粗大,结构相对也要疏松些,水头不足,容易出现跑水变种现象,价值较低。
▲ 天然A货翡翠
可是,明明同样由硬玉矿物结合而成,为何翡翠种质还会存在这样相反的情况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怎么一回事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组成翡翠的硬玉晶体的密度、硬度和折射率等确实是相同的,但这仅仅意味着组成种老翡翠和种嫩翡翠的晶体拥有着相同的物理特性。
▲ 天然A货翡翠
可我们都知道,翡翠并非由单一硬玉晶体组成,相反,它是由许多硬玉晶体堆积而成的,而在这一形成过程中,其晶体的大小、形态和结晶程度的不同,都会导致它们最终呈现出不同的物理特征。
▲ 天然A货翡翠
换句话说,翡翠的整体物理特性,即其细腻度、致密度、通透度和硬度等就都有所不同了。晶体颗粒小的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翡翠,其肉质自然就要比晶体颗粒大的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腻、水润。
▲ 天然A货翡翠
而一般情况下,只有当组合成翡翠的硬玉晶体颗粒的平均直径保持在一毫米以下时,翡翠呈现出微晶结构,其种质就相对比较老了,甚至优质的可达冰种、玻璃种等。
▲ 天然A货翡翠
相反,当组合成翡翠的硬玉晶体颗粒的平均直径很大,甚至粗大如豆时,其所呈现出的就称为粗晶结构了,拥有这种结构的翡翠的种质相对就比较嫩,一般常见于种水比较差的豆种翡翠中。
怎么样?这下你知道翡翠为何存在“种老”“种嫩”的界定了吗?